(资料图片)
昨天,在2023中关村论坛闭幕式重大成果发布会上,《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《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》重磅发布。本市将通过这两项政策,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生态发展,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。
到2025年,本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,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。为此,本市提出了“五新”发展思路:布局一批前沿方向,技术创新实现新引领;推动一批国产替代,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;构建一批产业方阵,产业能级完成新跃升;塑造一批示范标杆,场景赋能驱动新应用;营造一流创新环境,生态构建形成新成效。
围绕这一蓝图,一个个细化的目标也在《实施方案》中明确。本市将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,人工智能理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,通用人工智能雏形显现;自然语言、通用视觉、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等形成完整技术栈,关键算法技术达到国内领先、国际先进水平。
根据《实施方案》,本市还将建设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研机构,引进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团队;力争高水平学者数量超万人,国内占比保持领先。
为实现上述目标,《实施方案》从突破关键技术、夯实底层基础、构建产业方阵、推动场景建设、构建创新生态五大方向,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。
本市将发展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框架体系,着力推动大模型相关技术创新,重点对人工智能系统稳定性技术、人工智能可解释性增强技术、人工智能公平性技术、人工智能安全性技术开展研究。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,分别在海淀区、朝阳区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、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。同时将加强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。
为更好落实《实施方案》,市政府办公厅同步印发的《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围绕算力、数据、模型、场景和监管五方面,直面热点关切、直击发展裉节,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,为通用人工智能理性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——
进一步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,组织商业算力满足本市紧迫需求,高效推动新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,建设统一的多云算力调度平台,提高环京地区算力一体化调度能力。
归集高质量基础训练数据集,提升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能力。加快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示范区,探索打造数据训练基地。以众包服务方式,建设数据集精细化标注平台,开发智能云服务系统等。
标签: